和写作有关。。。

关于写作的文章收录,大部分文章来源于译言网,非本人文章。

把专业书写成故事书(这样写你的书一定会畅销)


转自韩卫东的qq空间

这篇文章作者一定要收藏!


     专业图书一直给人以枯燥晦涩的印象。但随着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,为赢得更多的读者群,专业图书开始在可读性上下工夫。不少专业书都开始出现故事化倾向--以故事的形式,设置虚拟的人物,通过各种真实的场景,来传达专业知识。这种故事化倾向在财会、销售、法律、计算机等图书领域都有所出现,例如《跟妈妈学会计》、《小艾上班记--真帐实操教你学会计》、《草根律师成长日记》、《销售律师成长日记》、《销售就是要搞定人》、《谁说菜乌不会数据分析》、《大话设计模式》、《我是一只IT小鸟》等。专业图书似乎刮起了一股小小的“故事风”。 

进故事只是手段 

      曾经策划了《圈子圈套》、《基金经理》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五事业部经管部主任张立红告诉记者,专业图书的故事化倾向是有长期的专业书出版背景做铺垫的。在把专业书打造成畅销书的过程中,她曾经碰到过两个瓶颈,一是案例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真实描述。二是“蜻蜓点水”的介绍对渴求深度了解细节的读者没有太大意义。内容太过繁琐枯燥,懂的人不看,不懂的人看不懂。随后她与作者王强交流,决定做一本小说形式的销售教材,于是便有了《圈子圈套》。 

     《圈子圈套》、《杜拉拉升职记》、《做单》让图书策划者意识到:理论容易让人产生疏远感,而故事更能让人产生共鸣。不过如今市场上出现故事化倾向的专业书;与这些当年的作品有一定区别:它们并非像《圈子圈套》那样追求完整及跌宕的情节。故事只是这类专业图书的一种表现形式,设置虚拟人物,把文字内容变得更通俗化和情景化是为了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。 

       河北大学出版社《跟妈妈学会计》的策划编辑王殊宁和胡素杰告诉记者,他们2007年开始策划会计书,当时会计选题重复严重。某家财经出版社仅“会计原理”类的图书选题就出版了20多种;有的书店光是名为“一月通”、“十日通”的会计书就不下十几种。为避开同质化陷阱,王殊宁开始寻找新的切入点。对于初学会计的人,往往是看起来似乎明白,用起来一塌糊涂。这是因为理论概念、操作方法、实际经验和职场历练不能有效整合。“具体到策划选题,我们选择了讲故事作为整合之道,讲会计,也讲学会计的人;讲会计操作,也讲会计职场;讲规范的会计,也讲老会计们行之有年的土名词、土作法、潜规则。”就在这时,王殊宁和胡素杰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《听妈妈讲那会计的事情》,而老会计手把手教小会计正是许多初学会计的年轻人梦寐以求的,同时它又将会计知识和会计人的生活有机结合。于是就有了后来的《跟妈妈学会计》,该书出版三年,目前已经加印了7次。而随后推出的“会计女生成长系列”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。 

      清华社张立红一直在持续关注此类图书的发展。由于跟风和粗制滥造现象严重,此类图书市场受到了一定影响。同题材重复现象也比较严重,主要集中在销售、人力资源等专业。但她仍然比较看好此类图书的前景,因为希望自己具备较高专业水平的大众读者越来越多。很多人并非金融、营销等专业人士,但却非常想对这类专业有比较深入一线的了解,相比上培训班或上学来说,阅读这类书是他们迫切需要的。她认为未来此类图书会呈现多领域,更新颖,更创新等发展趋势。不再会仅限于一些畅销跟风作品,会有更高质量,更多领域,更新表现形式等作品问世。社里将会长期关注和规划这类图书出版,主导思想是在各个专业领域进行长期的扫盲工作争取多扫除一些‘金融盲’‘经济盲’‘职场菜鸟’‘教育盲’等各个专业领域的文盲。该社即将出版的《电影‘盈’销传播》就是第一本充满了新鲜有趣的故事的电影营销专业图书。 

       清华大学出版社栾大成早在10年前就开始尝试策划故事性的IT书。他的策划处女作《狂人日记——狂人部落网站建设实录》就是以日记体讲述了网站从策划到上线的全部过程。他告诉记者,大话类、故事类的技术书的涌现是从2007年的两个“大话”(《大话存储》和《大话设计模式》)开始,随后就突然遍地“大话”。但很多书叫得都极其勉强,有些只加了点花絮也就成大话了。今年,栾大成策划了《大话储存2》、《大话数据模式》两本故事IT书。《大话数据结构》目前处于预售阶段,出于对作者前作《大话设计模式》5万册的信心,当当已预定2000册,《大话存储2》上市一周5000册就发完了,其中当当网一周内销售干册。
       栾大成说:“传统模式的数据结构图书晦涩艰深。而《大话数据结构》用一种‘庸俗’的形式讲述晦涩的技术。数据结构要与场景结合非常困难,而且还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案例做类比。《大话存储2》作者则坚持武侠风,用门派招式来拆解技术。但是这仅限于基础级别的内容。《大话存储2》的很多内容进入高端,很难再与武侠找到交集了。”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“程序员成长的烦恼”系列的策划编辑徐定翔则认为,其实故事难以讲述专业科学知识。
       因为故事从本质上说是对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述,而专业科学知识是去人性化的,这是两个极端。宏观上你可以把两者巧妙地穿插组织在一起,让人觉得好像作者在讲故事。但微观上凡涉及专业知识的部分,必然要抛弃主观描述。这类书真正吸引读者的其实是作者分享的经历、经验和思考轨迹。目前该系列已经推出《程序员成长的烦恼》、《程序员入职锦囊妙计》,上市2周后4000册就全部发完。 

     《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》则是考虑到白领读者因为工作繁忙,看不进枯燥死板的专业图书,故而采用了小说的形式来编写图书。该书的策划编辑,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分社张月萍告诉记者,作者本身是个活泼幽默的人,在确认了作者有潜力之后,编辑对其进行引导,协助其完成设想中的作品。她认为,如果读者对象是初学者和非专业学习者,特别是缺乏实际经验的学习者,会比较喜欢这类图书。目前这本书上市一周,首印3000册已经发完。 

作者 作者 还是作者 

       资深专业人士很多,能写小说的人也很多,但同时具备这两项能力的人很少。而好不容易有这样的人士,却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。当他们退隐江湖有时间的时候,他们的专业知识却可能过时了。这恐怕是此类图书策划最难的地方。 

       在谈到此类图书的策划时,大部分编辑都表示:关键在于作者,需要作者“文武双全”。有的人能干不能说,有的能说不能干,又能说又能干的又没时间写书。武汉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心《草根律师是怎样熬出来的》策划编辑菩提对此表示赞同:“作者有大量工作经验积累和很好的文笔才行。我们即将推出的《牛角包一样的会计2》、《审计师的浮生六记》的作者都是业内资深人士,也有比较好的写作功底。” 

       这种作者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。清华社栾大成说:“在图书策划想像中的书,往往都是很独特的。但是作者在落实时却有很多困难。编辑只能帮作者先制定一个规范,尽量往上靠。但对于IT图书来说这很难。经常是靠着靠着就不靠谱了。”现实点说,对于这种书,作者的想象力比策划更重要,策划的引导效果微乎其微。 

      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《小艾上班记——真账实操教你学会计》的策划编辑章北蓓告诉记者,自己就是因为看到过一本日本的故事版的会计书《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》卖得很好,于是有了策划类似图书的想法。“这类图书对作者的要求比较高,内容上要专业、实用、系统,形式上又要有文学特色,要形神兼备。另外网上的写作方式比较好,可以在写作的初期就在网上发帖子,与读者产生互动。”《小艾上班记》在卓越网上的会计学习类图书排名为第二,超过了很多注会学习用书,上市半个月已经加印到1万册。 
       对此,河北大学社王殊宁也深有体会:“语言亲切自然。懂专业、有历练又真的会编故事的作者太难找了。虽然我们幸运地找到了,但是出版过程也是很艰辛的。《跟妈妈学会计》的写作时间达一年之久,其间我们与作者往来电子邮件有300多封,全都是围绕着这本书。”法律出版社《草根律师成长日记》的作者王俊凯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此类书的创作难点:“写此类图书要注意不能大而全,不能什么都顾及。而要抓住一两个角度深入展开情节,相关专业知识也得跟上。要兼顾分配好有意义的故事及有实务作用的专业知识,是写这类图书的难点。” 

     目前此类图书有一个通病,那就是太注重形式上、词句上的通俗。清华社栾大成说:“用故事来写专业书,目前走进了一个‘投机取巧’的阶段,好像形式花哨就一定能占便宜。其实所有书都一样,靠噱头只能畅销一阵,靠内容才可以常销数年。” 

来源:《中国图书商报》2011年6月28日 


评论